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十大趋势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作者:谭晨辉 来源:中国营销传播网 WEB2.0这个词最近比较火,很多人为之呐喊,让人不免回想起多年以前互联网发展的种种热潮。然而,第一代中国互联网的弄潮儿已经渐渐老去,早有的种种狂热已经不再。面对未来,我们不免有许多困惑。未来需要我们大胆的幻想,需要我们努力向前,更需要我们理性的分析与透视。
一、变革之中酿商机,改朝换代唤英雄
任何时候都有机会,因为世界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
互联网同样如此。错过第一轮互联网狂潮的人们不用遗憾,只要你拥有超越常人的思维和勇气,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与挖掘,今日的你同样能够在互联网中挖掘到金。不过一定要记住:简单的模仿那些大胆先行的“英雄”们,这招已经不太灵;同时,想要投资商们狂热地向你扔钱,生怕你花钱太慢,也是不太可能。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进入稳定、深入的发展阶段,但同时又受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消费者需求的深入和偏好变迁等等要素地推动,处在不断变革之中。
同全世界其他地方一样,中国现今的互联网依旧涌动年轻的激情。1999年,约瑟·费尔萨和戴夫·山姆尔把自己的互联网电台以3.2亿美元卖了给美国在线。去年,他们又回来了。费尔萨说:“我觉得现在发展时机到了”。中国昔日的门户英雄们已经在感叹门户的价值远去,而那讨伐微软而成就大名的方兴东终于修成正果,成功地完成从批判者到建设者的角色转换。博客中国获得了软银的青睐,方兴东最近也忙着利用那些网络名角去抓住人们的眼球;广东两个年轻人独辟蹊径发挥原始的互联网免费精神,建立“3G门户网站”并且获得了风险投资的青睐,用户量在短时间超过了100万……
与第一轮有所不同的是:当今中国的互联网去掉了很多非理性的狂热,但依旧生机勃勃。在这个时候,选择互联网也许就能成就一生的梦想。但是,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机会到底何在?
两条主要的线索在缤纷的现实里面若隐若现:一条称之技术;一条称之谓消费者需求。这两条线索往往缠绕在一起,让我们纳闷儿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不过,交替的上升却是事实。交替上升的背后是在商业社会里面永远的主题:到底如何赚钱?在这种复杂的快速变幻之中,原有的商业模式也受到挑战,成功在快速变化的互联网面前,只是短暂的一瞬。老英雄们需要不断挑战自己,新的变化也给试图成为英雄的创业者们机会。也许,你就是下一个英雄人物。
二、退下神坛互联网,务实应用方是道
互联网的余热依旧存在。人类的头脑集体发热其实不是第一次,也肯定不是最后一次。对于新的东西的出现,我们一方面变得非常恐惧,另一方面又往往幻想得过为美好。两者的共同点都是把事实与作用过分的夸大。互联网经历过第一次的集体发热之后,现在已逐步回归正常温度。
Hao123等个人网站的发展,BOG预示互联网走下神坛,个人力量的崛起。而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深层介入,使得互联网越来越不像互联网,也就是企业在营销工作中可以利用的一个手段而已。退下神坛的互联网,让我们发现其实互联网也就那么回事情:不是太好,也不是太坏。
it168的老板不承认自己是在做电子商务。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混合模式(利用电子商务的信息沟通优势,与其他传统销售模式相结合),是大多数企业应该采用的方式。国际出版大鳄贝塔斯曼和国内的当当都建立了实体的会员中心店,这种会员中心店也成为一种配送和服务中心,弥补了单一的网上购物方式的不足。在去年也出现了一种专门针对智能型社区的零售模式,被称之为B(零售商) to B(地产商) to C(消费者),就是在零售商和地产小区的物业管理公司或服务中心之间搭起一个高速运作的平台,来面对小区内有效的消费群。这种小区网络采用高速宽带网络,把几家商场提供的商品导入一个销售页面中,客户在小区内订购后,商品即以最快速度送至物业管理公司或服务中心,再由其送至住户家中。这种B to B to C,就是一种有效的信息和物流配送的整合,利用网上购物的信息优势,并结合了实体社区小店配送的便利性。
三、照搬老外不太灵,中国特色正凸现
不可否认,中国互联网的第一代甚至是现在,在互联网领域干的很多事情都是把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的东西照搬过来。yahoo成为中国门户的标杆,google成为中国搜索的努力学习对象,韩国的东方blog也让我们看到东洋的胜境。“老外”这个词对我们来说,意味着太多太多。这一切,在一百多年前那场到底谁为体,谁为用,是否需要从骨子里面来个根本的改变的争论之中已经尽情地展示。不管如何,我们都可以看到,完全的照搬这条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而成功者,往往都是将学习别人与基于本土市场的创新结合得很好的那些企业。即使在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东方人,中国人,本身的民族文化的差异,互联网发展环境的差异,互联网发展阶段的差异,也是逃不开的话题。这种差异,在互联网的深度发展,进入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的背景下,更加凸现。中国特色,这个已经被说通俗了的词汇,在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上的影响,会越来越突出。
小小的短信,救了中国门户们的命。一个高中未毕业的“土人”,在没有撰写任何商业计划书的情况下,居然也能成功获得国外的风险投资,创写了中国甚至世界互联网的奇迹。baidu在中国市场上胜出google,与其对中国人的使用习惯的深入了解密不可分。盛大,这个新时代的中国互联网榜样,不仅让中国人自己吃惊,也让老外吃惊。中国特色,让我们明白,在把老外的东西搬过时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造,也让我们看到,基于本土市场深入理解基础上的创新之路,虽然艰难,但是是非常有前景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中国网民的数量也“超英赶美”。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完全有理由希望,某一天,中国的互联网英雄,成为全世界互联网人士的学习榜样。
四、融合表面很光鲜,利益博弈栏难拆
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背后,是市场,在市场的背后是社会规则和商业规则。在互联网的发展之中,单单有技术和市场这两个要素,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互联网的长远发展,必然要同电信网,要同家电等产品结合在一起。3C融合,是一个烂苹果的词汇,但真正的融合,目前还只是停留在人们的想象之中。Iptv中的电信和广电之争,提示我们,融合,要突破的障碍太多太多。不过梦总是可以做的。在NGN、VOIP、3G、IPTV这些时髦技术词汇的冲击下,技术上的融合,离我们是越来越近了。比如3G手机上,就可以看电视了,同时3G也受到WIMAX的冲击,有人说可以完全取而代之。其实融合,在技术上实现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与之相比,更难突破的是如何获得消费者的亲睐,是政策,是背后隐藏的商业利益。
在融合之中,我们看到各方力量的身影。google推出Gmail不久,微软也提供了相应的Wallop试应用。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上,我们也看到微软和诺基亚的各自的标准。融合,从不同维度前进的企业,有着不一样的视野,巨头们都在想象沿着自己的路线去整合对方,鼓吹自身路线的美好前景。在标准成为最为卖钱的东西的时候,企业都愿意去建立基于自身优势的标准,并幻想据此而一统天下。互联网与IT、家电,这不同的行业,向中间并拢的时候,声音嘈杂,步调并不一致。
此外,政策管制,依旧制约融合的进一步发展。通过Skype点对点的免费软件,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都能实现高质量的语音通话。通过Skype,用户可以免费享受电脑到电脑的网络电话呼叫服务。Skype新推出的SkypeOut服务,实现了互联网用户与电信用户之间的通信,可以通过PC拨打全球各地的固定电话,而且费用大幅降低。Skype的盛行让传统运营商感到不安。在中国电信市场受到严格管制的情况下,虽然现在tom与Skype在中国市场上开展了合作,回想个人IP电话吧的命运,不知道能够走多远。又比如,移动数字电视上行时走中国移动等通讯网络,下行时走广电系统,这是最科学的做法,国外也多采用这一模式。不过,中国目前仍旧是广电系统与电信系统相互割裂,互不允许进入,从而妨碍了中国移动数字电视的推广速度。
在新技术和新应用对于传统势力的造成致命冲击,损害其既得利益的情况之下,新技术和新应用也会受到传统势力的强烈回击。在中国现实的商业环境之中,互联网与其它领域的融合,必将受到相关政策的限制和既得利益者的阻拦。关联方的协同并进,政策的制定者适时地推动,既得利益者的明智选择和前行,对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方是福音。
五、无可奈何门户老,搜索尚待洗牌日
门户成就了中国互联网的最初梦想。张朝阳、王志东、丁磊,代表中国三个著名的门户网站,也代表了一个时代。不过,这个时代已经渐渐地离他们远去。连他们自己也在叩问:在新的互联网时代,门户的价值何在?
一个个专业网站的崛起,自然的分流了特定需求的人群。就连丁磊也要搞点“包产到户”,与各个专业网站合作,建设深度的专业栏目。这里面透视的规则变换也是很简单,如同其他任何的行业一样,我们需要从大众市场过渡到细分市场,需要去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满足消费者的深度的、差异化的需求。
信息的爆炸,让我们的眼光,应接不暇,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到门户上找特定的东西远没有专门的搜索来得简单和直接。新浪编辑眼光,也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期望。门户的价值逐渐下降,搜索逐步替代信息的查询。几大门户网站也发现了搜索对传统门户的替代和搜索的美好发展前景,并在近期都推出了新的搜索。尽管他们早就在网站上提供相应的搜索服务。事实证明,独立的搜索品牌所受欢迎的程度远超过简单加载在门户上的一个板块。
门户之老去,代表的是商业规则的改变。而商业规则的改变与技术的进步和消费者偏好的变迁是紧紧关联。搜索并不只是搜索,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排名。对互联网中商业信息的剔出和加工使得搜索引擎介入电子商务的各个部分,比如google提供了公用的支付手段。这也使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搜索由于其信息搜集的类门户优势得以往下延伸,占据了整个电子商务的关键环节,而这正是各大门户网站纷纷介入搜索的重要原因之一。
Google凭借其强大的搜索技术,推出了Google新闻。与普通门户网站的新闻相比,它搜集的范围更为广大,时效性更强,而且绕开了知识产权难题。Google还推出了超大容量邮箱Gmail。其容量先是1G,不久扩大到100G。 Google于近期又推出与MyYahoo!相近的MyGoogle,允许用户在进入个性化设置的网页、在享受基本的服务的同时,还可以获得个人化的实时更新。搜索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像门户,而且这个新的“门户”与传统门户相比较,在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不过搜索虽然热火,在可预见的未来,也面临激烈竞争,专业深入发展,进一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问题。
除了各方力量介入搜索市场,使得搜索市场的竞争越加激烈以外,市场细分、专业深入发展,也体现在搜索身上。去年下半年, Blinkx做了件事情,使得搜索除了能像Google、雅虎等搜索网页之外,还可以搜索用户存放在本地硬盘上的各种数据。一时间,其他搜索巨头也纷纷加入本地搜索领域,包括Google、微软、AOL、Lycos、Askjeeves以及国内的百度、中搜等。对于商品价格最低要求、合适的旅店等等某一方面信息的准确需要也使得搜索本身进一步细分。搜索也不只限于互联网,手机也需要搜索,北京GOGO科技公司就在去年年底发布了手机搜索引擎。
面对搜索,人们所需要的是更为准确的信息,也就是简单的找到所想要的,但是当你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搜索往往还不能直接给你答案,你还需要对相应的信息进行再加工,这意味着你可能需要浏览成百上千个网页;信息,不只是文字,还包括图片、视频,信息本身的丰富化,多媒体化,也将使得这样的准确定位显得越来越重要,而目前当你寻找所需要的图片和视频的时候,还没有很好的办法帮你解决;面对搜索,我们也许需要更为简便的方式,比如用语音,比如我们的脑子动一动就可以……这些都让我们看到,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上,搜索,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门户的价值,在细分和搜索的双重冲击之下,已渐渐远去,搜索的胜境,现在才开始慢慢透露出来。崛起与死去的商业游戏,同样会在搜索这个地方上演。
六、个人时代将来临,曙光初现浓雾迷
对于信息的个人化发展,博克和RSS技术的应用是为征兆,使得有人提出个人化时代的到来。而这种个人化的发展,使得我们从互联网的狂热,走向对个人(或者说是消费者)的需求的深层关注,回归到对互联网的本质性应用;新技术的应用,也使得个体本身,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的作用和贡献,越来越凸现。
博克使得普通人的站在讲台上发言的梦想得以轻易实现。不管你是否懂什么技术,懂什么网站的建构,你不用是技术精英,blog使得一切都变得简单。很多个人博克的几十万的点击量,使得网上成名的梦想,得以简单、低成本的实现。几个在校大学生也成功利用blogbus,建起了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并且生意很不错。在新闻事件报道之中,当事人和相关人士也可以利用blog,给出自己的看法。Blog使得技术精英和传统媒体的垄断受到挑战,普罗大众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个新兴的工具与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
借助RSS ,网民可以自由订阅很多网站上自己所喜欢的内容,而不是象原来那样需要不断的冲浪式点击浏览,方能找到你所偏好的内容。网摘,一方面使得网民可以以方便的方式保存自己所喜欢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普通网民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力量的汇集。通过互联网的典型民主投票的方式,普通网民个体举荐了所喜好的东西,取代传统的网络编辑的功能,展现互联网时代个体力量汇集的巨大作用。Wiki可以简单地解释为由网友自发维护的网络大百科全书,这个大百科全书由网友自发编辑并修改内容,每个人既可以是某个词条的读者,又可以是这个词条的编撰者,读者和编辑的界限在Wiki中被模糊了。PtoP软件,比如BT之类的,使得我们在互联网上也可以成为光荣的种子,为他人作出贡献。而这一切,对于普通人来说,原来只是存在于梦想之中。
这些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使得个人的互联网应用变得更为简单,变得更为你所需要,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新的技术和应用,使得传统社会的、传统互联网权威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个人的力量得到充分的显现。只要你有心,很多事情你可以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不过就个人时代的实际发展来看,我们也许不应该太过乐观。前段时间,由于BT下载对于网络资源的大量占用,使得中国的有的运营商受不了,喊出要封杀的口号;PtoP应用中的一个版权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良好的解决;垄断地位的那些力量,也根本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原有地位的丧失;个人的言论,也必然带有很多不负责任的沙子;个人的力量,不管如何汇集,现在还远没有到达取代组织力量的时候……在未来,我们看到的,应该是细分市场与个体市场的结合,个人力量与组织力量的结合,自由的声音与合理的监管的结合。
七、狂轰乱炸当结束,精确制导在眼前
与互联网个人时代相对应的是,商家从大规模普遍轰炸,到对目标消费群体的准确锁定,定向营销,甚至个体式的营销。互联网,提供了简便、低廉的定向、互动沟通工具,使得个性化(甚至个体化)的定制与针对性营销成为可能。
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这四大传统媒体都是一种单向的1toN的传播方式。电视广告这种轰炸的方式让投广告的企业感觉浪费,所以有媒体监测公司进行媒体监测,借助于这些监测结果,企业可以适当的瞄准目标群体。但是这还是不够。分众传媒(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开创了国内楼宇媒体的先河,最近还发展了超市的网络,并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在出租车上,在火车上,在飞机上,你也能看到很多专业的定向媒体广告。传统媒体的深入发展的方向是针对特定群体的定向化,不过再怎么定向,这种1toN的单向传播方式始终是难以改变的。
互联网就不一样,互联网使得互动和参与变得简单和可能。不过,中国现有的很多网络广告,对于人群的行为挖掘和针对性锁定还是做的不是太好,比如新浪上的网络广告,与传统的广告相比较,只是在广告的多媒体化、互动化上作出了一些努力。不过这一切可能会有所改观:上海得很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客户端软件很棒小秘书,通过记录和存储关键字搜索历史和登陆的网站记录,来了解用户的喜好,从而根据此“推送”给用户关注的热点资讯,并能同时传送到用户的移动通信工具上。
随着技术和商业应用的发展,我们可以合理的期望互联网广告的精确制导能够做得更好。比如电子邮件营销,虽然现在还是一种普遍撒网的方式,但借助于个体偏好的挖掘,个体信息的智能化定制,有一天我们可以真正的针对个体进行营销。令人不免担忧的倒是真的到了这个时候,对于个人信息的挖掘和利用中的商业道德问题,会凸现出来。作为个体,我们一方面希望我们能够得到我们个性化的东西,另一方面,我们在骨子里对商家的监测,对于个人隐私的暴露等深怀厌恶。
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针对消费者的精确制导营销只是第一步,更为深入的应用是,企业根据消费者个体的偏好,定制产品与服务,然后再传递给消费者。网上购物网站通过对人群购物行为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实现了合理的推荐与预测。戴尔在人们看来是一种直销模式,其实也是一种精确制导的个性化定制方式,虽然这种定制在目前还只是可供选择的几种。海尔也给我们一些初步的惊喜,在一些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之前,我们已经可以给出我们的意见。互联网使得企业准确地把握个体消费者需求,从而设计、组织生产,再进而送货这样的商业应用成为可能。不过消费者是易变的,有时候他也不太能说出自己想要什么;消费者有时候也很懒,不想花太多精力想太多的事情;企业组织在适应这种个体化定制上需要平衡现实与未来,荣誉与商业收益等关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个性、精确、定制,不是完全的特立独行,而是在共性基础上的特点展现。
八、眼花缭乱信息迷,想说爱你不容易
门户价值下降和搜索的热门,加之RSS(个人整合内容的技术手段)等技术的发展,预示人们对于信息的利用,已经沿着“信息欠缺——信息爆炸——信息查询——信息处理——信息深度加工”这条信息利用的发展路线,进入个人化整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信息处理和深度加工的问题尤为突出。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远比我们的上一辈幸福,我们能轻易的获得远比我们的上一辈多得多的信息。不过这些信息也让我们应接不暇,有点不知所措。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不能非常方便的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搜索,能够帮助我们较为准确地获得相关的信息,但是我们得到的信息本身还可能是非常繁多,需要我们继续进行加工;信息,也可能虚假,很多公司现在都雇用专门的网络写手,在互联网上发表相关信息,口碑的重要性在互联网时代依旧存在,在面对纷繁的信息面前,我们更愿意相信的是一个个普通网友的评价;个人化信息的介入,使得信息的可信度的问题进一步扩大;我们并不一定能够获得我们所想要的,一些信息在互联网上还没有,或者需要我们交费;信息本身的形态也发生着变化,从文字到声音,到图片,到视频,在这个时候,找到我们所想要的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大百科全书式的WIKI,其效用还有待检验,其丰富性还有点发展;语言本身的障碍依旧存在于互联网上,看到英文或者其他,我们很多人还是头晕,使得我们获得的信息往往还是局限在中文的世界里;个人时代的到来,预示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整合,不过这种整合现在看起来还是太过烦人,比如RSS,你自己首先需要找到融合之源,还要去做点技术的加工,这对于中国的很多网民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难以突破的障碍……
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之中,信息的准确查找得到初步的解决,但信息的深度加工与利用还存在很多问题。消除这些障碍,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利用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精英可以找到自己的成就感,商人也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商业利益。
九、娱乐致死虽夸张,玩的就是那心跳
说了这么多,看起来其实挺累的。还好,娱乐会越来越热了。人们解决吃饭穿衣的问题之后,一个巨大的需求就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电视中肥皂剧和娱乐节目的盛行,杂志、报纸的娱乐化,网络中搞怪文化的流行等等,都展示着现代社会之中人们广泛的娱乐需求。互联网娱乐的技术应用环境在好转,宽带网络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普及,用户可以观看和倾听更高质量的视频和音频内容。与此同时,人们也是非常愿意为娱乐花钱的。
中国网民的娱乐需求,深有挖掘价值。网上下载音乐,网上看电影,网上打游戏等等,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网络游戏在中国成为一个伟大的盛景,盛大成为我们学习的好榜样。IPOD发展了新的音乐欣赏方式,网上音乐也因此买出了自己的价值。这些都让我们明白,在互联网娱乐之中,有很多金子可以挖掘,可以让我们发家致富,实现成为新时代互联网英雄的梦想。
对于那些网络名人,芙蓉姐姐、红衣教主等等,我们忙里偷闲,去看看,去发发言,也是一种放松。不过这只是旁观的角度,缺乏参与感。娱乐其实就要像卡拉OK,就是自己亲自上台,尽情地去表演。Mop倡导的就是BT,让我们一个个在网络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尽情表演,获得自己的快感。网络游戏中的角色扮演类也是非常火爆。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这个空间,我们因此可以在虚拟的网络里实现自己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想,这往往也使得我们深深陷入其中,不可自拔。
互联网不只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获取信息的方便渠道,也因为互联网的互动、虚拟、广泛联系等等特点,使得其在构建人们的娱乐体验中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在第一批的互联网英雄中,我们看到的很多是那些对中国社会进步深有责任感,对于技术进步狂热的人,在未来的互联网英雄中,我们看到的也许是那些好玩的人,会玩的人,玩出道道的人。
十、心灵距离难突破,沟通还是有点烦
最难突破的不是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而是两个人心灵之间的距离。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曾经让社会学家们担忧人与人现实交往因此而减少,人与自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人格越来越虚拟化。不过担忧归担忧,不管怎样,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沟通方式,使得我们的沟通更为方便、简单、快捷和低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促进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
不管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沟通的重要性不可替代。借助于互联网所提供的种种便利的沟通手段,人们也拥有了比原来更多的沟通自由。去问问年轻人,他们中间已经有很多人是通过网络结识,从虚拟的空间来到了现实的生活之中,更进一步走向了婚姻的殿堂。中国河南的一个大龄姑娘,也通过互联网,嫁到了波兰,演绎了现代版的灰姑娘故事。在企业里,利用电子邮件,内部论坛,QQ、MSN等方式,企业的内外部沟通变得更为顺畅,提升了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
E-MAIL让我们放弃了手写信件的习惯,与手写信件相比,E-MAIL更为快捷与方便。BBS和聊天室使我们实现了群体的沟通,在这个群体沟通的空间里,我们可以找到志同道合之士,与之交流,共同进步,发展友谊,甚至爱情。与此同时,即时沟通工具也迅猛发展,QQ在中国的网民们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互联网,让我们能够结识远在天边的朋友,实现了空间上的自由;互联网的虚拟特性,也可以让人们能够在其中自由地转换角色,从而展现多面的自我,与其他人敞开心扉自由的交流,而不用顾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限制和约束。不过时间一长,网民对虚拟的自由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慢慢厌倦。QQ因为其不够真实,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甚至一些社会问题,被一部分人所抛弃,走向了MSN。从虚拟的自由到真实沟通的回归,在狂热和冲动之后,人们走向了更为理性的现实。
“六度空间”的社会网络理论在中国互联网界迅速扩散。该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的脉络中,任意两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朋友的朋友”建立联系,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五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这种基于“六度空间”的交友社区,在中国的到了大力的发展,使我们不禁想象:哪天全中国人都上去了,我们也就成就了天下皆朋友的梦想。RSS、博客、网摘、收藏等技术的应用,不仅使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个人的力量能够贡献给其他人,还使得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形成个人的朋友圈。这个圈子之内,大家可以充分沟通、分享彼此的知识、交流感情。盛大网络的新推出的“圈圈”这个即时通讯领域的产品,也使得一起玩游戏的网民,更加能够顺畅的沟通,再也不用在游戏与QQ之间换来换去了。这些新的互联网沟通工具的出现,使得人们的沟通深度、密切度和可信度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不过就互联网沟通而言,我们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虽然我们不知道互联网那端的电脑面前坐的是人还是狗,我们有时候还是蛮期待见到那真实活生的人;对于虚拟世界中结识的朋友,我们往往对其所言还有疑惑,不够信任;由于对孩子们互联网交友中的接触和交往过程欠缺掌控感,家长对于孩子的互联网交友往往非常不放心,从而加以阻拦;在利用现有互联网沟通工具的同时,我们还期望随时随地都能方便的与想沟通的人沟通;我们希望的不只是看见文字,听见声音,我们有时候还期望能够看到我们沟通的人的面貌与表情,实现与现实相接近的沟通场景;有时候我们还不知道我们应该怎么与别人沟通,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智能技术的发展也许可以帮助人们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MSN和QQ,吸引太多的眼球,而这只是沟通的一个渠道,我们还有手机,还有电话,还有其他方式等,我们期望一个终端就能帮我们实现所有的功能……
采用语言、文字、图像的多种信息载体,通过跨平台、多终端的通信技术,将尽可能多的要素整合在一起,达到“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通过任何通信终端设备能够实现任何想要的沟通效果”,是我们所追求的沟通境界。但目前距离理想还有很长的距离。如何去解决目前沟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沟通更加便利,更加可信,更加低廉,更加有趣,更加富有良好的体验……里面其实有很多机会的。
·上一篇文章:基于“六度空间”理论的交友网站UUME.com开通
·下一篇文章:中国Google两硬汉
相关内容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李佳美 |
田进 |
佚名 |
刘亚南 |
佚名 |
余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