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瓶颈时刻 品牌提升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吉利:瓶颈时刻 品牌提升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黄瀚

  “吉利现在是一个调整期,调低销售预期是为了更好更稳定的发展。”北京吉利大学国际报告厅,吉利换标仪式后,习惯以豪气干云形象示人的李书福神色凝重。

  此前,在香港上市的吉利汽车公布于中期业绩,上半年纯利为8241.6万港元,按年倒退31.9%,仅及雷曼全年盈利预测的36%,及市场共识的27%。

  面对困境,李书福宣布将吉利全年销售目标,由24万台下调至19万台。

  “吉利是吉利,吉利很尊敬丰田,但吉利不是丰田。”在这样的困境下,曾提出以丰田为镜的李书福的豪言也有所收敛。“汽车工业就象在长跑,是世界范围内的竞争,调整是很正常的。”

  正如李书福所意识到的,吉利的瓶颈不仅仅在品牌本身。品牌提升,是吉利目前的当务之急,但品牌不可能脱离其他因素单兵突进,品牌更不仅仅是 “投资360万换标”那么简单。

  李书福说,“如果把企业发展比喻成木桶,吉利现在要思考的,不是品牌、车型、管理哪个是短板的问题,而是企业全面调整和发展的问题。”

  吉利的困境,事实上是浙江乃至中国民营企业整体遇到的普遍问题。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汽车公司,吉利的成败不仅关乎李书福及其团队,也关乎中国汽车自主方向努力的成败。

  如何打破瓶颈,浴火重生,考验着李书福和吉利的智慧。

  李书福和吉利的DNA

  一个和吉利长期接触的媒体同行说:李书福的面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吉利的面貌。李书福的豪气和粗中有细,已经深深融入了吉利品牌的DNA。

  从10年前吉利进入汽车行业,李书福就是以一个颠覆者的形象出现。他对汽车产业管制的抨击,让人击节叫好,却又不脱草根本色。

  在外国媒体的眼中,李书福很大程度上就代表着中国汽车,他的一些豪言壮语也很快传遍世界主流媒体,引发一番“中国汽车威胁论”波澜。

  冒险、创新和草莽是这一阶段吉利企业的基本形象。

  早期,李书福本人就是吉利汽车最大的形象代言人,他的一句“汽车不过就是四个轮子加沙发”震惊四座,也让吉利企业的品牌DNA深深烙上了草莽粗放的痕迹。

  直到吉利汽车上市后,李书福爱“放话”的习惯才有所改变。记者们转而经常得到这样的回答,“我们是上市公司了,不能随便说话。”

  从吉利飞车布达拉宫、央视CVVT广告投放、360万全球征集车标、静音挑战赛、 远景 undefined undefined/ 卡罗拉 undefined undefined试驾对比、到 “吉利汽车品牌求证大讲坛”,吉利每一步都试图摆脱低端低价车的品牌形象,但效果却并不明显。

  “吉利从品质、技术、价格到服务等各个方面来讲,跟国外同类产品的距离不远。可为什么人家总觉得吉利不是一个好产品?我们一直比较迷惑。”李书福这样回顾对吉利品牌的思考。

  “后来仔细研究才悟出来,你技术再领先,质量再好,服务再优秀,如果品牌问题不解决,终归还是不行。”

  目前看来,吉利品牌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美誉度偏低,品牌联想较差,品牌形象低端,几乎没有品牌忠诚度,品牌表现始终差强人意。

  吉利的消费者中,很多人认同李书福的创新和草莽形象。但在品牌构建上,如果不做创造性的转化,吉利品牌与李书福本人联系过于紧密,“农民企业家”形象会是吉利致命的制约。

  这次吉利换标,全程媒体预热充分,关注的消费者也不在少数,但如果企业的品牌DNA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换标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强人李书福

  吉利首批轿车1998年已经生产出来,却直到2001年底,部分车型才首次登上国家经贸委发布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公告,至此吉利汽车才正式获得轿车生产资格。

  突破管制,进入汽车行业是李书福的成名作,也奠定了他在中国商业史上的地位。作为

|<< << < 1 2 3 > >> >>|


·上一篇文章:企业家的恐惧症
·下一篇文章:马云经典语录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jmkt.cn/html/others/07121512481072F3112GAJ1C8EGG21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