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来源:网络 作者:邵培仁等
》,2004年第12期。
[21]铙曙光:《2004:中国电影备忘录》,《文艺报》2005年1月22日。
[22] 林勇:《猛虎出山,蛟龙下海——论李安<卧虎藏龙>的文化定位》,孟建,李亦中主编:《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67页。[23]张颐武:《英雄:新世界的隐喻》,《当代电影》2003年第2期。
[24]符郁:《<功夫>:港产口味与全球化元素》《经济观察报》http://www.eobserver.com.cn/ReadNews.asp?NewsID=12125,2005-05-06 12:22。[25]颜纯钧:《与电影共舞》,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第23页。
[26]孟建:《“文化帝国主义”的传播扩张与中国影视文化的反弹》,《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92页。
[27]王宁:《全球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5期。
[28] [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居延安译,学林出版社,1987年,第65页。
[29]阎啸平、彭丽华:《传播研究新视角》,台湾世新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05页。
[30]彭吉象:《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民族影视艺术》,《现代传播》2001年第2期。
[31]尹鸿:《国际话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银海网http://www.filmsea.com.cn/zhuanjia/,2005-05-06 20:40。
[32]黄式宪:《全球化浪潮与中国本土电影的文化选择》,胡智锋主编:《影视文化前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64页。
[33]邵牧君:《入世后中国电影的前景》,《戏剧电影报》2000年7月7日。
[34]中国电影家协会:《笑论〈英雄〉》,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第125-126页。
[35]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8页。
[36]黄式宪:《全球化浪潮与中国本土电影的文化选择》,胡智锋主编:《影视文化前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66页。
[37]王国珍:《全球化态势下的中西受众观比较》,《中国传媒报告》2003年第2期。
[38]邵培仁:《艺术传播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0页。
[39]宋家玲:《影视艺术审美心理特性——兼论我国“转型期”影视审美心理的变化》,胡智锋主编:《影视文化前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03页。
[40]汤一介:《中国文化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可能之贡献》,《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
[41]陈韬文:《不开放不足以成文化——关于全球化中媒体保护与媒体开放的分析》,尹鸿、李彬主编:《全球化与大众传媒:冲突?融合?互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7页。
[42]王晓朝:《文化互动转型论--新世纪文化研究前瞻》,《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43]转引自彭吉象《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民族影视艺术》,胡智锋主编,《影视文化前沿—转型期大众审美文化透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77页。
——邵培仁、潘祥辉:《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65-73页;《新华文摘》2006年第8期,第165页,观点摘编;《上海文化》2006年第2期,第109-110页,观点摘编。
·上一篇文章:马云经典语录
·下一篇文章:企业艺术传播战略 政府艺术传播战略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jmkt.cn/html/others/10726104831E8290C197KKIGE5FK259.htm
相关内容
余建祥 |
余建祥 |
余建祥 |
余建祥 |
余建祥 |
余建祥 |
余建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