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来源:网络  作者:邵培仁等

文化发展的动力。”[42]纵观亚洲新电影的崛起,可以发现他们并未采取与好莱坞“你死我活”的对立模式,而是以文化的“和而不同”为准则,从本土资源中发掘民族特色,在与好莱坞的对话与交流互动中实现“双赢”。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大卫?鲍威尔(David Bordwell)在2000年香港“第二届国际华语电影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跨文化空间:华语电影即世界电影》(《Transcultural Spaces:Chinses Cinema as World Film》)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断:“直率地说,中国电影是属于中国的,但它们也是电影。电影作一种强有力的跨文化媒介,不仅需要依靠本国的文化,同时也需要吸收更加广泛的人类文明,尤其是分享其他文化的成果。只有具备了吸收不同文化的能力,中国电影才能真正冲出国界并为全世界所接受。”[43]对于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来说,面对好莱坞电影的进入和亚洲新电影的崛起,唯有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秉持“和而不同”文化传播策略,广泛汲取,大胆创新,才能实现百年中国电影走向全球的美好梦想。

  参考文献:

  [1]Waters, Malcolm, Globalization, London:Routledge 1995,P.4,转引自刘建明:《全球化的终极与国际传播架构》,《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3期。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42页。

  [3]贾磊磊:《镌刻电影的精神----关于电影学的范式及命题》,《当代电影》2004年第6期。

  [4] J.Z.爱门森(J.Z.Edmondson)N.P.爱门森(N.P.Edmondson):《世界文化和文化纷呈中的传播策略——一个致力于跨文化融洽交流的计划》,《中国传媒报告》2004年第2期。

  [5]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7页。

  [6]熊澄宇、程绮瑾:《新媒体传播与跨文化交流》中华传媒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xsjd,2005-05-06 20:30。

  [7]陈卫星:《跨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背景》,《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2期。

  [8] (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梁光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49页。

  [9]黄式宪:《全球化浪潮与中国本土电影的文化选择》,胡智锋主编:《影视文化前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64页。

  [10]王宁:《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文化批判》,孟建,李亦中主编:《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9页。

  [11]杨瑞明:《传播全球化——西方资本大规模的跨国运动》,《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2期,第17页。

  [12]王宁:《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文化批判》,孟建、李亦中主编:《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9页。

  [13]陈卫星:《信息传播与本土文化的互动》,《创世纪舌战-2001国际大专辩论赛记实和评析》,北京西苑出版社,2001年。

  [14]颜纯钧:《与电影共舞》,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第23页。

  [15]颜纯钧:《全球化:文化差异与文化资本》,孟建,李亦中主编:《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2页。

  [16]梅特?希约特:《丹麦电影与国际化战略》,《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中国社会学出版社,2000年,第714页。

  [17]颜纯钧:《全球化:文化差异与文化资本》,孟建,李亦中主编:《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0页。

  [18]郑晓龙:《从〈刮痧〉寻找人类的家园》,《中国电影报》2001年3月1日。

  [19]李宝江,张江艺:《“艺玛现象”初探》,《中国电影市场》2001年第1期。

  [20]刘丹凌,屈独芳:《生活在别处——电影〈暖〉的文化阐释》,《中外文化交流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上一篇文章:马云经典语录
·下一篇文章:企业艺术传播战略 政府艺术传播战略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jmkt.cn/html/others/10726104831E8290C197KKIGE5FK2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