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的未来

社区的未来


来源:网络  作者:王瑞斌

   1978年1月16日,大雪覆盖了芝加哥。

 

   被暴雪围困无法出门的大学生Ward Christensen拨通了好友Randy Seuss的电话,两人突法奇想地商量,如何用电话线借助当时刚刚上市的Heyes调制解调器(Modem)将两台苹果电脑连接到一起,来继续讨论怎样完成他们的学期作业。从那一天,史上第一个BBS计划形成了。两周后,他们的想法变成了软件,他们称之为CBBS(Computer Bulletin Board System),第一个数字社区就此诞生,这一刻比现代意义的互联网,也即Tim Berners-Lee于1991年8月6日推出的万维网(World Wide Web)早了整整13年。

 

 

   随着苹果电脑的流行和PC的普及,在为信息共享而奋斗的黑客们的推动下,BBS迅速传播开来,催生了无数的虚拟社区。在1980年,全美BBS的数目就已经突破1000个。任何人,只要你有个人电脑,只要你用一根电话线加上一个调制解调器,就可以开一个BBS。在自己的论坛里,人们可以共享信息、发布和讨论相关话题、还可以交换软件和某些东西。在大学的宿舍内、在计算机实验室中、在极客们(Geek)的卧室里,BBS成为风靡一时令人着迷的东西,其魅力胜过嬉皮士们的大麻和批头士的摇滚乐。一些社区如旧金山的BBS站点WELL(Whole Earth ‘Lectronic Link),成为了培养黑客、极客们的温床,并产生了霍华德·莱茵戈德(Howard Rheingold)这样了不起的虚拟社区思想家和互联网怪杰。

 

    在某种意义上虚拟社区已经先于互联网而改变了世界。

 

     从此,作为“人们根据共同的兴趣来联系彼此的工具” (霍华德·莱茵戈德),虚拟社区逐步蓬勃发展起来, 20年之后丰富多彩的社虚拟社区已经成为人们数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日益融入日常社会交往当中,成为人们相互沟通、表达自我的非常重要乃至可以说是首选的方式。在美国年轻网民有55%都是MySpace和Facebook的用户,48%的年轻用户每天或经常访问社区网站。而在中国43.2%的中国网民经常使用论坛/BBS/讨论组,论坛社区应用首次超过即时通讯,成为仅次于收发Email的互联网基本应用。

 

    随着社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社区应用的普及成熟,互联网正逐步跨入社区时代,虚拟社区正成为互联网上最繁荣耀眼的一道风景。目前中国 79万家独立网站,从门户到行业网站,从地区门户到个人站点,80%以上网站均拥有独立BBS论坛,不仅BBS已经成为网站的标准配置,而且还诞生了许许多多独立的社区网站,据iResearch的统计,截止2006年底中国共有60多万个网络社区。社区规模也越来越大,社区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现代意义的虚拟社区已经不单纯是BBS—电子公告牌和讨论组,而是突破单纯以文本为主的表现形式,发展到博客社区、播客社区、avatar社区、三维虚拟社区等文字结合图片甚至语音、视频、虚拟形象、三维互动等多种交流形式的社区形式。

 

    从2006年起,虚拟社区发展进一步加速,尤其是在Web2.0浪潮下随着美国社区网站Myspace和Facebook的巨大成功,日本社区网站MIX的成功上市、中国百度社区、猫扑、天涯等优秀社区的崛起,虚拟社区日益成为互联网业内众人瞩目的一个焦点,围绕着社区技术革新、商业模式探索和创业与投资的话题日益密集。

 

   但社区繁荣的背后决非仅仅事关技术和资本。

 

   “媒介是人的延伸”(麦克卢汉M. McLuhan),正如霍华德·莱茵戈德(Howard Rheingold)给出的定义,虚拟社区作为“一群主要藉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相当程度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中外牛网的牛经
·下一篇文章:互联网大佬们的谬论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jmkt.cn/html/netfx/0784121353F31CEG23888A22E92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