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特点刍议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技术平台对媒体,与网络媒体对网络传播一样,都起着技术或手段方面的基础支持作用。但毋庸讳言,他们之间的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那么,从传播的本质来看,网络传播的特点是什么呢?
二、网络传播的异质性特点
根据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的“第四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指的是继报刊、广播和电视后出现的因特网和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据此,可以认为,网络媒体属于大众媒体的后起之秀。进而还可认为,基于网络媒体的网络传播属于大众传播的一种。既然如此,不妨先来看看大众传播特征。
美国传播学者沃纳•赛佛林认为,大众传播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三方面:(1)针对大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2)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安排消息传播的时间,通常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的,而且其特征是稍纵即逝的;(3)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运作,因而可能需要庞大的开支。⑤笔者认为,第一个特点实际隐含着大众传播的目的,即向不同受众传递因人而异的不同信息。第二点和第三点则针对大众传播的现实,说明了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的无可奈何的差距。
从目前的现实情况看,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的媒介环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互联网本身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技术平台,同时也充当传统媒体甚至是传统人际传播的技术平台。因此,又有人把互联网称作第三代媒介,即实现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兼容的媒介。⑥这一特征使网络传播表面上看来与网络媒介别无二致,另一方面也使先前像印刷和广播那样性质截然不同的技术鸿沟正在逐渐消失。
(2)网络媒体的兴起极大地加速了正在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的状况的进程。就传统媒体而言,任何一种新媒体的出现,虽然也不可避免地增大原有媒体的数量,但由于相互之间具有强烈的独立性,以及新闻政策等许多其他因素对媒体的强大控制力量,媒体过剩尚不足以提上人们的议事日程。网络媒体的加入,正好比较有效地避开了上述问题,其结果是,3+1≠4,而是远远地大于4。
(3)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加快了从“广播”向“窄播”的转化速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改变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昔日把传播当作向每一个人传达基本相同信息的一个统一的或单独的系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综上所述,稍加对比,不难看出,新的媒介环境的这三个特点恰好与我国学者通论的网络传播的特点除了存在表述上的不同之外,基本内容不谋而合。值得指出的是,此处所说的特点是关于“新媒介”的特点,而不是我们通常所提的“网络传播”的特点。
不难想见,虽然大众传播强调其传播面的广泛,但是,就其目的而言,传播在于实现人际传播甚至是亲身传播的效果,即针对不同的受众,提供总体上各具差异的信息(这里我们称之为“异质性传播”),从“质”上而不仅仅是“量”上强化传播效果。其二,新的媒介环境(主要是网络媒体)的兴起,为实现大众传播的异质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平台和信息保障,使我们看到了网络传播达成异质性传播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实际上,从现实看,网络传播已经较以前任何一种大众传播更好地实现了传播的异质性。从发展的态势看,网络传播的异质性特点必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实现。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认为,将异质性归为网络传播的特点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至于这一特点在网络传播原有的“五大特点”中的地位如何,以及是否可以认为异质性特点是网络传播的本质属性,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深思的问题。
·上一篇文章:联想失去了什么
·下一篇文章:从人格结构看网络社区精神归属感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jmkt.cn/html/netfx/114023495.htm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