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赖的网络营销传播
来源:人民网 作者:佚名
四、达赖集团网站宣传策略分析
(一)植根于西方文化土壤
1、利用固有偏见
(1)“龙”——撒旦
在对西方社会影响深远的犹太教、基督教中,最本质的冲突即是上帝和撒旦的冲突,亦即路西法(撒旦)想要与上帝平起平坐。这两大宗教涉及到重要问题如原罪、救赎、救世主、末世等均来源于这一本质冲突。在《圣经》中,撒旦的形象常常由龙(有时是蛇)来代替。而中国的形象恰恰是龙,尽管中国传说中的龙在外部特征和功能上都与西方的不同,但由于在翻译中统一使用dragon一词,造成此即是彼,彼即是此的假象。西方媒体在论及中国时,特别是谈论到中国所谓对世界的“威胁”时,常常使用龙这个词代中国,对西方受众产生一定的心理暗示。
(2)红色中国
中国的另一个特征是红色。红色是中国国旗的颜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喜庆吉利。然而红色在英文中具有多重含义,其中“共产主义者”可俗称Reds,常用短语see red直接就把红色和鲜血联系起来。这样在中国人眼中具有美感和吉祥的红色,在西方人眼中则多了几分暴力。西方媒体在描绘中国时,常常会用“红色”一词来形容或定义中国的国家性质。这两个意象不仅仅是西方对中国的认识的表现,同时在反复使用中,也加深了西方公众对中国的错误观念。 (3)共产主义
从政治上说,西方社会长期以来对共产主义存在偏见。共产主义旨在从本质上消除阶级分化,这使得西方社会的既得利益集团心存恐惧。从20世纪20年代起,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把共产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相连,即共产主义是对西方民主政治形态的否认。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苏冷战加剧了西方对共产主义的偏见。除了在少数地区如朝鲜、越南发生的直接军事冲突外,冷战从本质上是一场舆论战争,是意识形态上的对峙。中国由于其国家性质,被西方国家既定为“他类”,因而即使在冷战已经结束后一系列政治格局变化后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西方社会很自然地就把中国当作未来的潜在威胁。
另一方面,西方社会习惯性把共产主义与集权统治联合起来,因而对于生活在西方民主下的西方公众来说,共产主义就代表了各种民主自由,如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和宗教自由的缺失。很自然,西方的这种认识与偏见,为支持达赖,反对共产党进入西藏提供了心理基础。 (4)经济威胁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持续保持了30年经济飞速增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几次经济危急中,中国都过渡平稳。相比之下,近年来发展相对缓慢、深陷危机的西方国家深感压力。他们从外贸、汇率、国家政策上挑中国的毛病。西方对于这样一个国家的崛起深感忧虑,西方社会妖魔化中国,意图通过各种手段抑制中国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只要能够成为西方攻击中国的靶子,他们都会不遗余力的抓住一切机会。这也是达赖的每一个举动都能够收到西方关注的社会基础之一。
2、迎合西方大众
达赖在进行涉藏网络宣传营销时,不仅仅利用了西方社会的偏见,还刻意去迎合西方公众,从西方公众所偏好的认知角度进行宣传。用西方公众所喜欢的方式去包装自己的菜肴。
(1)、世界观——西方人的二元世界观
受基督教的影响,大部分西方人在对待不了解的政治事务时,倾向于用二元世界观判断正确与错误,正义与不正义。例如美国前总统布什在2003年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时,就曾说:“你要不就和我们站在一起,要不就和我们敌对”(You are either with us, or against us)。而西藏问题的复杂性恰恰超出西方人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外,而且对于普通人群来说,没有机会和意愿去真正理解西藏问题的来龙去脉。但是造成舆论导向,并不需要对一件事物、一种情况有深刻的理解。只要一句“他做的是对的”就足可以影响人对事物的认知。达赖的网络宣传中,巧妙地塑造出达赖“民主”、“正义”的形象,这样只要把中国政府放在达赖的对立面,受众就会自行得出达赖集团期望的结论。
(2)、处世观——西方人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
尽管西方国家之间会有不同,但相对于重视集体主义精神的东方国家来说,大部分西方人是更具有个人主义精神的。 这种个人主义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对个人主义英雄的崇拜,且这种英雄崇拜充斥在电影文学之中对侠客、大兵的描述之中。英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行侠仗义,对弱者充满同情。
达赖网站的宣传充分李永乐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崇拜心理。宣传中,一方面把达赖塑造成一个对抗中国强大势力的英雄,另一方面则利用这种力量悬殊对比,激发西方人对弱小者的同情和支持。可以说,在任何分裂分子的对外宣传策略以及西方媒体的宣传策略中,创造出个人或弱小群体对抗强大“邪恶”中国的场面是这些分裂分子惯用的手段。
·上一篇文章:6000元淘金电脑包 销售额过亿毛利30%
·下一篇文章:一个城市的网商面孔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jmkt.cn/html/netanli/11818105529630I274C3J2BA7FJD85A.htm
相关内容
张不扬 |
曹芳华 |
姜军鹏 |
余建祥 |
余建祥 |
余建祥 |
余建祥 |
余建祥 |
余建祥 |
余建祥 |